生活中每一個念頭都是選擇,若可以選擇,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改變讓地球更好?環保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日常嗎?對於投資人來說,企業投入資源在「不賺錢」的項目上,真能得到「回報」嗎?
這答案,或許可以從綠藤生機近幾年持續做的「綠色生活21天」活動中略窺一二。綠藤生機是台灣一間保養品公司,也是台灣率先取得B型企業的公司之一,從2018年開始,至今連續四年推出綠色行動方案,像是「解決碗中最後一粒米」、「今天,不讓一次性餐具上桌」⋯⋯等,將本只是倡議的環保口號,轉化為能夠具體實踐的綠色行動,串連線上社群及線下活動,讓更多消費者一起實踐環保。
綠藤生機表示,在推行這專案上,得到了消費者對品牌信任、內部向心力、提升通路夥伴的緊密度以及外部分享的曝光機會。[1]這些不一定能直接反映在財務報表上的「環保行動」,反而讓綠藤生機站穩腳步,營收甚至能與跨國品牌比肩。[2]
對於企業來說,永續投資看似是沈沒成本、犧牲獲利,但實際上卻反而得到許多無法量化的益處,永續投資策略或許真能有助於企業成長。基金評級機構晨星(Morningstar)就曾以ESG標準篩選的市場指數分析,發現73%從創立以來的表現,超越其他非ESG的同類型市場指數。換句話說,重視ESG的企業,確實更能在市場競爭下存活,且活得更好。
[2]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3189?template=transformers
而對於投資人而言,以非財務因子的「ESG原則」挑選企業,也漸漸成為與財務報表數字一樣重要的投資指標。因為值得投資的企業,不會只有亮眼營收數字,它能夠在種種「限制下」還會有餘力盡到環境與社會責任,包括降低碳排放、給予員工更好的勞動條件、減少生產時的環境衝擊⋯⋯等,能落實社會責任的企業,更有永續經營的能力。
舉例而言,台灣面板大廠友達,過往因為排放廢水,屢遭附近居民抗議。後來友達痛定思痛,從改變設計製程著手,將廢水回收再利用,甚至還成立了一家節水科技公司——宇沛永續科技公司,不但扭轉了負面形象,還幫自己節水,也靠節水技術來賺錢,客戶橫跨台灣與中國科技廠,中科二林園區、晶圓廠、化工原料廠都是其合作客戶[1]。
從綠藤生機和友達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面對人類永續議題的投資,也許短期看不到回報,但它發揮的影響力是源遠流長的。企業為了ESG所想出的解決方案甚至可以成為一門生意,如同友達開發的節水技術。企業對環境友善﹅擔負起社會責任,平時就執行高標準的ESG,可有效降低社會和環境對於營運的衝擊,面對突發事件時也具備較強的恢復力,最終可以成功轉換成更穩定且長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