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基礎建設投資」,很多人腦中第一浮現的就是「造橋鋪路」這四個字,這樣的直覺其實很符合現實,交通建設的確是基礎建設投資重要的一環。其通常工程浩大,所費不貲,但只要經過仔細評估,確認未來需求無虞,即可透過未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回收投資成本。
交通建設又可以細分成許多項目,包括:收費道路、鐵路、機場、海港,這當中最常被討論的大概非收費道路莫屬,原因不外乎是它的營運模式單純且收益穩定。
年紀稍微有點資歷的人想必還記得早年開高速公路都要預先準備好現金或回數票(如果沒聽過這個詞,你一定很年輕!)直到2013年,計程收費正式上路後,所有人工收費站都停用了,高速公路收費改用電子方式執行,開過去錢就咚咚咚地流出去了,不管是哪種繳費方式,每次經過總難免心疼。但如果你也能參與道路建設的投資,立場就會反轉,那些錢會咚咚咚地流入你的口袋,收費道路的投資概念就這麼簡單而直觀。
傳說中的高速公路回數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收費道路建設費用高,民間參與成常態
高速公路落成後,雖然可以向民眾收取過路費,但建造成本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從規劃設計、徵收土地到整地﹅鋪路,總造價可能會高達每英哩(約當1.6公里)200萬到1000萬美元。這就是為什麼政府需要找民間投資人幫忙蓋,之後政府再分期付款,或是直接讓參與投資的機構設收費站、向駕駛收錢。後者是較為常見的做法,也是投資道路建設時,普遍的獲益方式。
過路費的收費標準通常經過精密的計算,確保來自收費站的收入可以逐漸回收期初的興建成本及特許期間的維運費用外,還能為營運業者創造利潤空間。為了吸引民間投資人,政府有時候會給予額外的保障。例如:有些收費道路投資設有通膨保障,讓營運業者在設定收費價格的時候,可以依據通膨調漲。有些契約則是明訂在過路費總額不如預測值時,政府將填補差額。種種為吸引民間資金而做的設計,最終都會化為對終端投資人的保障。
或許你會認為只有開發中國家才會忙著推動道路建設,投資標的有限,但其實只要經濟持續成長,交通量就會逐漸加大,進而創造道路建設的需求。因此,收費道路的投資標的其實很多,已開發國家也亟需資金來強化道路建設。南韓近年就積極鋪建高速公路,以縮短通勤時間、帶動郊區發展並振興地區觀光,而打造這些道路的費用,許多正是來自民間資金。例如:韓國在2015年宣布修建首爾至世宗的高速公路,預估修建費用5.3萬億韓圜(以當時匯率計算,約當新台幣1,462億元),這筆費用通通由民間部門負擔,最終收益將回饋給民間投資人。
總體而言,投資收費道路的獲利模式清楚、收益穩定、標的選擇多,正是它成為基礎建設投資寵兒的原因。
參考資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