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utterstock_1968401656.jpg

隨著永續意識抬頭,保護海洋資源的國際組織紛紛成立,大家愈來愈關注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今年推出的紀錄片《海洋陰謀》,揭露商業漁撈對地球生態及人權造成巨大破壞性的影響,為了降低撈捕成本、提高效益,商業漁撈最常見的「混獲」,成了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最大的殺手。

 

所謂的混獲,指的是在捕撈某目標魚類的同時,無意中捕獲的其他海洋生物。這些混獲生物(約佔全球漁獲的40%)通常被抛回大海,但由於缺氧或受傷,存活機會不大。據統計,每年有5,000萬條鯊魚和10,000條海豚被混獲,鯊魚是生態鏈中的頂端獵食者,能幫助清除生病弱小的魚,少了鯊魚,海洋生態將失衡。[1]若依照目前的撈捕形式持續下去,未來海洋將成一片死寂,屆時不只海中沒有生物可以撈捕,將造成更嚴重的地球暖化,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影響與經濟風險。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計,全球海洋的經濟價值約24.2兆美元(按資產計算),且每年至少創造2.5兆的經濟價值,換算下來,此規模等同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僅次於英國,排名甚至在巴西、義大利、俄羅斯之前。[2]

 

但世界自然基金會同時也警告,全球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漁產早已被「完全開發」,剩下的也岌岌可危。光是1970年至2010年,這短短的40年間,海洋生物性已減少將近四成,珊瑚數量少五成,海草則消失近三分之一。這些早已使海洋面臨嚴峻挑戰,加上全球人口爆炸性成長,對海鮮的偏愛,都使得海洋環境迅速變化。

 


shutterstock_1554791423.jpg

海洋是否真的能永續發展,最終還是要回到「人」身上。不僅越來越多保護海洋資源的國際組織成立,相關的規章、罰則、認證、獎勵也開始充斥海洋相關產業,也有不少機構與投資者開始表明願意採納及支持永續投資。

 

像是俄羅斯,首重海洋能源發展,即開始規劃進行海洋地質調查;印尼則反省早期為求經濟發展而造成的沿海污染,開始發展以整合海洋資源為原則的管理方式,利用海洋資源、增加海洋多樣化,藉此發展國家經濟。[1]

 

世界海洋高峰會(World Ocean Summit)於三年前,也為全球漁業提供一項新準則,發表「永續漁業投資原則」,提出具體的九項原則及三項執行程序,要求企業必須投入必要資金管理永續漁業,並致力恢復海洋漁業資源,以協助轉型成永續漁業。[2]

 

同時,資產總額達1兆美元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也提出嚴格的永續準則,因為挪威經濟高度依賴海洋,無論是油氣、海運、捕魚和水產養殖幾乎都在海上,該基金要求所投資企業共同遵守、加強努力對抗海洋的塑膠污染;而該基金才曾以「嚴重破壞環境」為由將長榮海運列為投資黑名單,至去年才解除。[3]

 

台灣是一個島國,海洋與我們的生態環境習習相關。從《海洋陰謀》中,我們發現海洋及漁業的問題,不僅僅只是塑膠垃圾和濫捕而已。海龜鼻孔卡著塑膠吸管的照片激發了紙吸管的發明,然海洋塑膠廢棄物中只有0.03%來自吸管,其中佔大宗的漁網和漁具卻很少被提及,但「大太平洋垃圾帶」就有46%為漁網和漁具[4]。所幸台灣有企業已經投入廢棄漁網提供解決方案,台化以化學法散聚回收尼龍,可將廢尼龍還原成最初的原料,是最徹底的回收方式,然後將再生尼龍用於生產機能性戶外、運動服飾[5]。億薈塑膠主要回收遠洋漁業使用的大型圍網,經過億薈的處理,轉換成可供應給下游廠商、品牌商的塑膠原料[6]。這些都是台灣企業為永續海洋所做的貢獻。

 

商業利益、口腹之慾與生態永續,該如何達成平衡?許多大型企業已開始因應潮流,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永續理念納入商業模式中,畢竟建立永續供應鏈的能力,與環境共好,已成為未來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課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尤昭文 的頭像
    尤昭文

    董事長的另類投資筆記

    尤昭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