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8月延燒至今的「萊豬」議題,引起台灣人民的高度關注,暫且撇開政治、政策、外交等敏感議題,先以科學的角度了解一二,從而延伸探討諸如食品安全、永續生產、社會企業等SDGESG議題,思索農牧業對於社會永續發展的影響。

農牧業的商業考量與永續生產的權衡

image

從商業經濟的角度切入世界上任何一個產業,有一個不變的宗旨是「降低成本、提高產能」,而將萊克多巴胺運用在豬隻的飼養也有相同的目的。吃過添加萊克多巴胺飼料的豬隻,瘦肉可以增加五公斤、飼料減少18.5公斤,甚至可提前四天宰殺賣到市場。這環環相扣的作業流程,都顯示著業者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那麼,除了運用添加劑,回歸食品安全及永續生產這件事,我們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在達到商業目的同時,也能兼顧糧食安全、業者生計及動物福祉?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現已有不少禽畜飼養模式及農作物種植方式重新受到重視,例如,已實踐千年以上、於21世紀初從日本引進台灣的「鴨稻共生」,其方法即是運用鴨子的雜食習性,減少稻田中的雜草及害蟲,而鴨子的排泄物則可成為稻作的有機肥料;同時,鴨子在划水的過程當中,能幫助稻作根部的肥料與氣吸收。如此即能成為一個循環,除了減少農作及除蟲害的成本,也降低了化學肥料對土壤的傷害。

image

精準的動植物育種與飼養

上述舉例的「鴨稻共生」,執行的難度相對不提升了農夫實施的意願。若從「培育技術」出發,雖然門檻比較高,但同時能達到更高的全方位效益。透過智慧科技的運用,精準地提高基因育種正確性,因此能有效選擇更廣的育種目標,例如:生長性狀、繁殖力、抵抗疾病等等,同時還能維持遺傳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就飼養與種植而言,也能改善營養價、優化作物的生產、減少排泄物及營養過剩等等問題。

 

除了提升經濟效益及降低環境傷害,另一個被高度關注的議題則是「動物福祉」。在過去的時代裡,自給自足的農林漁牧業,大多採較自然的人道方式耕種及飼養。然而,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糧食及肉品的需求跟著劇增,我們吃的每一口蛋豆魚肉及糧食,從「食物」變成量產的「商品」。為了這之間的轉變,必須追求更快速的產能,直接犧牲了動物的生長環境品質、空間、及宰殺過程,甚至破壞了生態,例如:「一輩子沒有走過路的雞」,從出生到宰殺前都在與A4紙相同大小的籠子裡度過。又如:被稱為「海底死亡城牆」的三層底刺網,就是一種體型大小通吃的刺網,不僅阻撓幼魚順利成長,也提高珊瑚被覆蓋而致死的風險。綜合以上例子,都顯示為了滿足人類的食物需求,犠生了動物的福祉。

參考資料: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1815

image

動物性蛋白質的替代品可能性

上回在ESG的文章裡,我們探討過擬真度極高的「Beyond Meat」未來肉的發展及投資趨勢。其實目前全球已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進行植物性蛋白質或者動植物性混合蛋白質的替代品研發。例如:美國的食品公司泰森(Tyson)就推出了一半真肉與一半碗豆合成的混合肉。又如,美國的植物肉替代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運用黃豆根瘤中的血紅素DNA,放入酵母菌中產生大量血紅素作為擬真的風味劑。透過這樣新型態的食物,希望可以取代人類對部份肉類的攝取,減少對環境及生物的傷害。

參考資料:https://impossiblefoods.com/hk/heme/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人性應優先於科技。近幾年的天災巨變、病毒肆虐,看似自然現象,其實也是人類行為累積而導致的結果。這樣的省思漸漸在各產業發酵,越來越多企業導入ESG理念,思考如何實踐SDGs的目標,也日益獲得投資大眾的認同,Beyond Meat就是成功的實例。企業在落實永續理念的同時,若不能創造投資報酬,失去資方的支持,也就難形成善的循環。如前所述,不論地球上的哪一種資源和物種,都不是我們用之不竭的提款機,我們必須設計出經濟與社會公益並行的商業模式,才能建立永續存摺,確保下一代的幸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尤昭文 的頭像
    尤昭文

    董事長的另類投資筆記

    尤昭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