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來源:金管會/彭禎伶
【新聞摘要】
金管會於1/12日宣布,證期局將修正「投資信託證券投資顧問法」,開放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可採基金架構發行。新的REIT因擁有更靈活的架構及管理模式,能讓不動產管理及基金發行者的角色合一,讓追加募集的程序達到簡化,並有助於拉高投報率。
另一方面,新的REIT會規範投資素地上限,公募型不得逾基金規模15%、私募型不得逾40%,並且不能是住宅型基金,也不是靠買賣不動產獲利,因此對於炒高房價這個問題不需過於擔心!反而是投資開發商辦、高齡化住宅、銀髮照護機構等,在幫助台灣總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提供投資人穩定的租金收益。
詳細報導:
【What’s My Comment?】
從表面上來看,大家直覺反應可能認為金管會開放基金架構REITs,是資產管理業者的新藍海。然而,對於資深從業人員來說,更深層的意義是藉此建立及發展「實質資產」管理產業的生態圈。而聰明的政府應該更有遠見地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鬆綁法規,廣納更多元的實質資產成為REITs的投資標的,不限於新聞中提及的商辦大樓、商場、銀髮照護機構等。
以基礎建設為例,國外公共建設REITs已行之有年,台灣多年來也一直討論將BOT案件證券化。我認為將公共建設的硬資產證券化,一來增加流動性,引導超額儲蓄進入實體經濟建設,二來釋放資金再投入其他新的案件,可活化資金循環再利用。我希望這次金管會讓投信(資產管理業者)發行REITs僅是一個開端,後續能有更多相關的法規及商品的開放,在台灣建立實質資產管理的專業、培養相關的管理人才、為投資者提供具穩定收益的產品,讓台灣的資金留在台灣,協助在地經濟發展。若投信有能力管理實質資產,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設計出存款年利率+3~5%的台幣產品,勢必相當有吸引力及競爭力,同時發揮導引過剩資金進入台灣實體經濟的功能。
很多有壽險、建設、建經背景的投信業者已經磨拳擦掌準備發行REITs。其實每每政府開放新規定時,也是協助業者進入新產業及建立產業生態圈的契機,建議成立「專案辦公室」單一窗口辦理說明與輔導,也可以引入外資與人才作交流。否則回顧過往另類投資相關規範的鬆綁,如2009年的期信基金與2017年的私募股權基金,相關業務並未蓬勃發展、形成氣候,也枉費主管機關的一番美意。
留言列表